N
通知公告
OTICE
中共萍鄉市委、萍鄉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萍鄉市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中共萍鄉市委、萍鄉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萍鄉市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委、縣區人民政府,各委各部門,市直各單位,市各人民團體,中央、省駐萍各單位:
現將《萍鄉市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萍鄉市委 萍鄉市人民政府
2020年7月13日
(此件公開發布)
萍鄉市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有關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強全市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現結合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社會主義道德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在繼承傳統中創新發展,堅持提升道德認知與推動道德實踐相結合,堅持發揮社會主義法治的促進和保障作用,堅持積極倡導與有效治理并舉,著眼培養和造就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全面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持續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不斷提升市民道德素質,為推進建設經濟繁榮、環境優美、開明開放、文明幸福、和諧平安新萍鄉,實現“五年新跨越”目標提供精神力量和道德滋養。
二、重點工作任務
1.持續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不斷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引導人們把握豐富內涵、精神實質、實踐要求,打牢信仰信念的思想理論根基,引導全市干部群眾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努力把萍鄉打造成最講黨性、最講政治、最講忠誠的地方。堅持把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納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納入全市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重點內容,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等教學計劃,充分運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研發一批精品課程,總結推出一批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踐案例,以“關鍵少數”帶動大多數、以黨員干部帶動普通群眾,持續推動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學習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運用“理論+文藝+互聯網+服務”宣講形式,組織開展公民道德建設系列專題宣講,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宣傳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開展機制,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統一起來,把實現個人理想融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之中。
2.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實。持續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廣泛運用主題宣講、百姓大宣講、“屋場貼心會”“法德講堂”、網上議題互動、公益廣告刊播等多種形式,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入行。深入開展“我和我的祖國”“開學第一課”、紅色文化進校園等系列主題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社區教育各領域,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引導人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明德修身、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以建設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實踐,滲透到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當中,成為人們日用而不覺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
3.以優秀傳統美德涵養新時代公民道德。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優秀傳統文化,做好全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加強革命歷史遺址和革命文物普查、申報、保護利用,加強安源近現代工業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打造申報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革命文物保護傳承示范基地,充分發掘歷史遺存、文物古跡承載的豐厚道德資源,通過政策引導、市民教育、民間傳承、禮儀規范、文藝創作、典型宣傳、輿論引領等各個方面,深入闡發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讓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們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優秀傳統文化與節日慶典、萍鄉民風民俗等相銜接,通過“我的中國夢”“紅色家書”暨國學經典誦讀、“我們的節日”等活動,讓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地融入生活場景,充分彰顯其時代價值和魅力,以文化人,以德潤心。
4.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把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作為理論學習中心組、“三會一課”和主題黨日的重要內容,在學好用好歷史中汲取前進的強大勇氣和力量。圍繞漢冶萍公司成立、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秋收起義、我黨最早的黨校——中共安源地委黨校創建等重大歷史事件,加強對安源精神的研究闡釋宣傳。深入實施“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推動“安源精神”“工運搖籃”“中國少年先鋒隊發源地”“紅領巾搖籃”品牌宣傳,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譜系。大力倡導“幸福源自奮斗”“成功在于奉獻”“平凡孕育偉大”的理念,弘揚改革開放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先進模范精神和優秀企業家、科學家精神,使全市人民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
三、強化道德教育引導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思想品德修養作為學生核心素養納入學業質量標準與評價,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推動公民道德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堅持思政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保證義務教育階段和普通高中思政課課時平均每周不少于2課時。配齊建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隊伍,建立完善教學名師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制度和機制,各級各類學校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每學期至少上一堂思政課,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把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張家灣秋收起義軍事會議舊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造成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基地,組織開展參觀一次歷史展覽、聆聽一堂紅色課堂、學唱一首紅色歌曲、觀看一臺紅色演出、體驗一場互動教學的“五個一”活動,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構建體現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引導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開展師德師風標兵評選,建立師德師風信用體系,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引導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廣泛開展校風校訓主題教育活動,建設優良校風,營造有利于學生修德立身的良好氛圍。
2.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依托蓮花縣甘祖昌龔全珍事跡陳列館、安源區高自立紀念館、蘆溪縣劉鳳誥家風家訓館等家風家教實踐基地,組織先進家庭典型講述家風家教故事,因地制宜開展豐富多采的家風家教主題實踐活動,倡導忠誠、責任、親情、學習、公益等現代家庭文明觀念,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風尚。深入挖掘“紅色家風”,總結提煉革命前輩留下的醇厚風氣、沉淀的優良傳統,以“紅色家風”涵育時代新人的道德品質。圍繞廉潔萍鄉建設,在黨政機關開展廉潔家庭建設,引導教育黨員干部帶好頭、做表率,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做家庭美德和家庭文明的踐行者、示范者。聚焦涵育家庭美德,弘揚優良家風,廣泛開展文明家庭、書香家庭、最美家庭等系列創評活動和傳家訓、亮家訓、評家訓系列宣傳活動,引導廣大家庭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自覺傳承中華孝道,感念父母養育之恩、感念長輩關愛之情,養成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良好品質,讓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親情中升華。
3.注重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精心組織時代楷模、道德模范、勞動模范和“最美人物”“身邊好人”“新時代好少年”等評選評議活動,樹立道德標桿,形成見賢思齊、爭當先進的生動局面。發揮先進模范示范引領作用,持續開展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事跡基層宣講專題展覽、故事匯巡演、文藝創作等活動,用真人、真事講述道德故事,弘揚真善美。把時代楷模、最美奮斗者、全國道德模范、中國好人、最美“逆行者”、優秀共產黨員等先進典型人物納入學校師資庫,常態化組織開展“奮斗的我·最美的國”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活動,培養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完善《萍鄉市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禮遇幫扶辦法(試行)》,建立健全先進模范關愛褒揚幫扶機制,維護先進人物、英雄模范的榮譽和形象,落實參觀游覽、醫療保健、公共交通、勞動就業等禮遇,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報的價值導向。
4.以優秀文藝作品傳遞道德正能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聚焦“中國夢”時代主題,以愛國主義為主旋律,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推出一批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廣泛開展送歡樂下基層、“紅色文藝輕騎兵”、文化進萬家、文藝大講堂等系列文藝實踐活動,推動春鑼、采茶戲等傳統曲藝文化進基層進校園,用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引領風尚。堅持崇德尚藝、潛心耕耘,完善文藝創作鼓勵激勵機制,落實《萍鄉市重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扶持辦法》和《萍鄉市優秀文化產品獎勵辦法》,引導全市文藝工作者追求真才學、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藝雙馨。
5.加強道德教育陣地建設。貫徹落實市委印發《貫徹〈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的若干措施》(萍發〔2020〕5號)精神,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加快推進市級媒體融合改革,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和管理,廣泛開展思想道德學習教育實踐活動,引導人們提高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深入推進萍鄉好人館、市志愿服務中心、萍鄉雷鋒文化博物館建設,加強全市各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紀念設施建設保護利用,實施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工程、革命文物宣傳傳播工程、“講解員、講解詞”規范工程等,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在傳承紅色基因中汲取道德力量。依托黨群服務+文明實踐綜合體、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鄉村學校少年宮和村史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用好公益廣告、宣傳欄、顯示屏、廣告牌等宣傳媒介,有針對性地開展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營造明德守禮的濃厚社會氛圍。
6.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推動踐行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鼓勵人們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推動踐行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熱情服務、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鼓勵人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推動踐行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互助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們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推動踐行以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為主要內容的個人品德,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好品行。推進踐行忠誠老實、公道正派、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理念,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持法律紅線不可逾越、道德底線不可觸碰,做道德建設表率。
四、注重道德實踐養成
1.推進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推動街道社區、交通設施、醫療場所、景區景點、文體場館的精細管理、規范運營,著力增強市民公共意識和規則意識。持續開展市民文明行為鞏固提升行動,廣泛開展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網、文明養寵、文明吸煙等活動;開展“文明隨手拍”不文明行為曝光和文明勸導志愿服務活動,對“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不守秩序亂插隊”等不文明行為進行整治,大力培養市民文明意識,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深入開展“文明餐桌公筷公勺行動”,積極推廣文明餐桌禮儀和文明用語,推動形成節約適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推進城鄉環境整治,完善公共衛生設施,堅決杜絕食用野生動物的陋習,提升居民健康素養。
2.拓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面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全力奪取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地級市)榮譽稱號,推進全國文明城市(縣級)創建工作,堅持傳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鄉風,突出抓好農村鄉風民風、人居環境和文化生活建設,大力深化文明村鎮創建。突出涵養職業操守、培育職業精神、樹立行業新風,建立文明單位動態管理制度,推動文明單位創建工作常態化、科學化。扎實推進志愿服務、結對幫建、聯動創建工作,引導廣大干部職工干事創業、敬業奉獻,在圍繞大局、服務中心上作出積極貢獻。按照思想道德建設好、領導班子建設好、教師隊伍建設好、校園文化建設好、優美環境建設好、活動陣地建設好等“六好”標準,深化文明校園、書香校園創建,打造內容健康、格調高雅、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推進個人誠信、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科研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構建覆蓋全市的征信體系,強化信用分級分類監管,著力打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制度環境。完善誠信教育體系,將誠信教育作為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融入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組織豐富多彩的誠信教育活動,引導廣大青少年從小做起,從點滴做起,培養誠實守信品質。全面建立社會救助、社會管理、慈善捐贈、養老服務、婚姻登記、社會保險、彩票、醫療保險、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誠信制度,依法打擊各類失信行為。發布“誠信紅黑榜”,用好“法媒銀·失信被執行人曝光臺”,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廣泛開展“誠信建設萬里行”“誠信興商宣傳月”“誠信之星”評選等活動,增強誠信意識、樹立誠信觀念、弘揚誠信文化。
4.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常態化。大力弘揚雷鋒精神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廣泛開展“3·5學雷鋒日”“學雷鋒月”“12·5國際志愿者日”宣傳教育活動。每年命名表彰一批市級學雷鋒活動示范點和崗位學雷鋒標兵,積極推薦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和全省優秀志愿服務典型。圍繞重大活動、扶貧救災、援學助教、法律援助、環境保護、文明創建、關愛特殊群體等內容,推動志愿服務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校園、進醫院、進商場、進景區、進網絡、進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引導人們把學雷鋒和志愿服務作為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依托江西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管理平臺,建立志愿者星級認定和禮遇、激勵、回饋制度,成立志愿服務發展專項基金,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使“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蔚然成風。
5.深化移風易俗行動。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計劃,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進惠民、綠色、文明殯葬建設,倡導科學文明生活方式。開展農村地區“黃賭毒”專項整治行動,整頓農村文化市場,反對封建迷信活動,抵制腐朽落后文化,防范極端宗教思想、非法宗教勢力和各類邪教滲透。開展“道德紅黑榜”評議活動,在農村形成講文明、做好事、樹新風、促和諧的良好道德風尚。充分發揮村規民約、村民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等作用,持續推進移風易俗,摒棄鋪張浪費、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倡導現代文明新風。踐行“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理念,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創建行動和環境日、低碳日、愛鳥周、節能宣傳周、生態文明宣傳月等主題宣傳活動,推動垃圾分類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習慣,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引導人們做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
6.注重禮儀禮節教化作用。規范開展升國旗、奏唱國歌、入黨入團入隊等儀式,強化儀式感、參與感、現代感,增強人們對黨和國家、對組織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清明節、重大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精心組織瞻仰紀念碑、祭掃烈士墓等活動,激發愛國熱情、凝聚奮進力量。在“七一”黨的生日、“八一”建軍節和“十一”國慶節期間,深入開展“我和我的祖國”“向國旗敬禮”等系列主題活動,唱響共產黨好、人民軍隊好的主旋律。結合元旦、“三八”國際婦女節、“五一”國際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國際兒童節等,開展“童心向黨”“唱響中國夢”、主題團(隊)日、主題晚會等活動,豐富道德體驗、增進道德情感。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利用春節、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重要傳統節日,開展廟會、燈會、文藝演出、賽龍舟、經典誦讀等豐富多彩、積極健康的群眾性節日文化活動,引導人們在辭舊迎新、慎終追遠、緬懷先賢、闔家團圓、孝老敬老中弘揚文明新風。
五、推進網絡道德建設
1.加強網絡內容建設。深入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創新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深入開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宣傳,積極開展網上主題宣傳、成就宣傳、典型宣傳,讓科學理論、正確輿論、優秀文化充盈網絡空間。做好正能量網上推送工作,開展網絡中國節活動,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引導互聯網企業和網民創作生產傳播格調健康的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表演、網絡音視頻、網絡動漫、網絡游戲等,以較強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傳遞積極人生追求和高尚道德情操。加強對網上熱點話題和突發事件的正確引導、有效引導,讓正確道德取向成為網絡空間的主流。
2.豐富網上道德實踐。拓展“互聯網+公益”“互聯網+慈善”模式,壯大網絡公益隊伍,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公益、網絡慈善活動,形成線上線下踴躍參與公益事業的生動局面。加強網絡公益宣傳的選題策劃,推出一批扶貧攻堅、教育助學、養老助殘等網絡公益項目,讓更多人理解公益、參與公益。在市內重點新聞網站、政府門戶網站和主要商業網站首頁顯著位置持續呈現公益廣告,弘揚網絡公益文化。加強網絡公益規范化運行和管理,促進網絡公益健康有序發展。
3.營造良好網絡道德環境。建立健全萍鄉市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堅持依法治網管網,加強互聯網領域執法,加強網絡社交平臺、各類公共賬號等管理,維護網絡道德秩序。健全網絡巡查機制,擴寬信息監測渠道,加強對不文明上網行為的網上監控、全面監測和及時處置,堅決打擊網上有害信息傳播行為。開展治網專項行動,深入推進“清源”“凈網”“固邊”“護苗”“秋風”等專項行動,清理網絡欺詐、造謠、誹謗、謾罵、歧視、色情、低俗等內容,反對網絡暴力行為,依法懲治網絡違法犯罪。倡導文明辦網,推動互聯網企業自覺履行主體責任、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加強網絡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堅持依法依規經營。倡導文明上網,開展“爭做中國好網民”等活動,推進網民網絡素養教育,加強網絡文明志愿者建設,引導廣大網民遠離不良網站,防止網絡沉迷,共同營造健康網絡環境。
六、完善法律制度保障
1.強化道德建設的法治保障。堅持德法兼治、法德共建,發揮法治對道德建設的保障和促進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全面體現在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環節,及時把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地方性法規,制定出臺《萍鄉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及社會誠信、見義勇為、志愿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法規規章,為弘揚主流價值提供制度保障。加大以案釋法工作力度,邀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通過開展在線訪談、舉辦新聞發布、編寫教育讀本等方式,闡釋道德領域典型指導性司法案例,讓人們從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加大法治宣傳教育力度,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打造一批法治文化陣地,引導人們增強法治意識、堅守道德底線,營造全社會講法治、重道德的良好環境。
2.建立公共政策道德評估機制。在制定就業、就學、住房、醫療、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重大經濟社會民生政策和改革舉措中,要充分體現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加強對公共政策的道德風險和道德效果評估,及時糾正與社會主義道德相背離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公共政策在引領社會道德進步和改善社會風尚方面的顯著作用,促進公共政策與道德建設良性互動。
3.增強社會規范的引導約束。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結合道德教育對象的特點,緊密聯系各地各行業實際,組織修訂完善市民公約、村規民約、學生守則、行業規范、職業規則、團體章程等行為準則,開展規范守則教育實踐活動,強化人們的準則意識、律己意識,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矩。指導各類群眾性組織建立健全以自律規約、信息公開、誠信服務、規范化建設為內容的自律與誠信工作體系,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自律機制,推動落實各項社會規范,共建共享與新時代相匹配的社會文明。
4.推進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堅持綜合施策,標本兼治,運用黨紀、政紀、經濟、法律、技術、行政和社會管理、輿論監督等各種手段,有力懲治失德敗德、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組織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不斷凈化社會文化環境。針對污蔑詆毀英雄、傷害民族感情的惡劣言行,特別是對于損害國家尊嚴、出賣國家利益的媚外分子,要依法依規嚴肅懲戒,發揮警示教育作用。針對全市食品藥品安全、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服務、公共秩序等重點領域,深入開展專項整治行動,著力解決誠信缺失、公德失范問題,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戒、付出代價。
七、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1.完善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統一領導,把公民道德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全局工作謀劃推進,納入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考核,有機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紀檢監察機關和組織、統戰、政法、網信、經濟、外事、教育、科技、衛生健康、交通運輸、民政、文化和旅游、民族宗教、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以及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要加強協同配合,共同推動公民道德建設。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以更大擔當、更好作為推動公民道德建設向縱深發展。
2.加強督促指導。各級文明委和黨委宣傳部要加強督促指導,推動工作落實。要注重分析評估公民道德建設的進展和成效,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和創新做法,推動形成公民道德建設蓬勃開展、深入發展的良好局面。要注重成果轉化,發揮專家“智庫”作用,加強道德領域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編寫優秀實踐案例,評選優秀研究成果,在守正創新中推進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
CORPYRIGHT © 2015 萍鄉市國有資本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話::0799-6887627 備案序號:贛ICP備18011956號 贛企備:100032421